來源:復合材料力學
工業(yè)4.0時代,機器需要更聰明的“感官”——但傳統(tǒng)傳感器成本高、生產慢、功能單一?我們顛覆性突破來了!只需一臺3D打印機,用“碳纖維+TPU”復合材料快速打造一體化超材料傳感器:低成本材料、數小時量產、單層結構直接感知應變、應力、溫度!從機械臂實時精準操控,到復雜環(huán)境下的設備健康監(jiān)測,它像給工業(yè)機器裝上“感知神經”,讓生產線自主適應復雜工況。告別多層堆疊和復雜工藝,這才是未來智能制造的“基礎設施”!
640-1.jpg (111.29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近期,西安交通大學韓賓、張琦教授團隊提出一種創(chuàng)新方法:基于連續(xù)碳纖維(CCF)和熱塑性聚氨酯(TPU),通過熔融沉積建模3D打印技術結合星形超材料設計,成功制備高性能柔性多功能傳感器。相關成果以“3D printed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PU metamaterials for flexible multifunctional sensors”為題發(fā)表于國際權威期刊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》。
640.jpg (114.61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圖1 傳感測量的原理
柔性多功能傳感器能夠同時檢測和傳輸不同外部信號的變化,在電子皮膚、人機交互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。然而,制造具有多種功能的柔性傳感器在成本、生產率和集成方面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任務。該研究介紹了一種利用連續(xù)碳纖維(CCF)和熔融沉積建模(FDM) 3D打印技術,結合星形超材料設計,制作柔性多功能傳感器的新方法。
研究開發(fā)的傳感器通過創(chuàng)新3D打印技術實現單層集成,摒棄了傳統(tǒng)工藝中復雜的化學合成與多層封裝步驟,生產速度高達2.9米/小時,較傳統(tǒng)方法提升5倍。其核心功能涵蓋應變(0-180%)、應力(0-1 MPa)及溫度(30-100°C)的同步檢測,溫度靈敏度達0.5%/°C,尤其在沖擊載荷下電阻變化率高達15%,展現了寬域傳感能力與高環(huán)境適應性。通過星形超材料的路徑優(yōu)化設計,傳感器實現了各向同性結構,在1000次拉伸循環(huán)后電阻波動小于3%,耐久性顯著超越傳統(tǒng)碳納米管/PDMS傳感器,為可穿戴設備與工業(yè)監(jiān)測提供了高穩(wěn)定性的解決方案。最后通過將該工作的柔性傳感器應用于假手動作感知與操控,有望實現“遠程操控+智能抓取”的集成場景應用。
640-2.jpg (65.53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圖2 本研究與傳統(tǒng)多層柔性傳感器的綜合性能評估
640-3.jpg (68.73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圖3 手腕彎曲實驗及彎曲過程中的阻力變化
640-4.jpg (77.72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圖4 沖擊載荷下的電阻特性
640-5.jpg (148.94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640-6.jpg (121.79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圖5 3D柔性傳感器應用于假手動作感知與操控:遠程柔性操控+智能抓取未來
研究的創(chuàng)新點如下:
(1)通過超材料結構設計,賦予CCF/TPU傳感器對應變、應力及溫度的協(xié)同響應能力,首次實現單一材料多物理場同步檢測,為復雜環(huán)境監(jiān)測提供關鍵數據。
(2)基于手形超材料的柔性傳感器成功應用于人體肘部運動監(jiān)測,驗證其在運動追蹤場景的實用性,拓展了可穿戴設備的傳感維度。
(3)采用一體化3D打印工藝,實現高集成度、低成本與快速制造,突破傳統(tǒng)傳感器工藝復雜與高成本的瓶頸。
未來該團隊的研究將聚焦于提升傳感器對多源信號的解耦能力,并深入探究其在振幅、頻率及模態(tài)分析等維度的振動傳感特性,結合超材料的結構優(yōu)勢進一步優(yōu)化動態(tài)響應性能。通過深化對復合信號識別機制與振動能量傳遞規(guī)律的研究,該技術有望在工業(yè)監(jiān)測、智能機器人觸覺反饋等領域拓展應用邊界,持續(xù)釋放其技術潛力與實用價值。
西安交通大學韓賓副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。論文的第一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王一諾。合作者還包括西安交通大學張琦教授。
作者簡介:
640-7.jpg (15.61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韓賓,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長聘副教授,博士生導師,Materials期刊編委、航天制造技術期刊青年編委。從事多功能輕質結構創(chuàng)新設計、先進增材制造技術、復合材料成形及焊接等領域的研究工作。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、科技部重點研發(fā)計劃課題、軍工科研項目、省部級科研項目及校企合作項目等20余項。在Int Mater Rev, Compos Part B,ChemEng J, Compos SciTechnol, AdditManuf, Virtual Phys Prototy, Energy, Int J Plasticity, Int J MechSci, Mater Design, Compos Struct等學術期刊發(fā)表中英文論文100余篇(SCI 90余篇),被引3800余次,H因子32;獲得授權發(fā)明專利40項、軟件著作權5項;榮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、陜西高?茖W技術一等獎、陜西博士后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大賽銀獎、江蘇省力學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等省部級獎勵4項。
個人主頁:
https://gr.xjtu.edu.cn/en/web/hanbinghost
https://scholar.google.com/citat ... u0AAAAJ&hl=en&oi=ao
640-8.jpg (22.71 KB, 下載次數: 0)
下載附件
昨天 19:41 上傳
張琦,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,博士生導師。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(chuàng)新領軍人才,十四五“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”重點專項總體組專家,中國航發(fā)科技委專業(yè)委員會委員,大飛機增材制造協(xié)同創(chuàng)新聯(lián)盟理事,陜西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,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分會理事。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及陜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,主持JKW基礎加強項目,激光與增材制造重點研發(fā)計劃,國家自然科學基金,04重大專項,陜西省重點研發(fā)計劃。發(fā)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20余篇,授權發(fā)明專利148項。
個人主頁:
https://gr.xjtu.edu.cn/web/henryzhang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