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EFL生物3D打印與生物制造
在4D打印領域,盡管該技術能制造隨時間和外部刺激改變形狀、屬性或功能的物體,但其面臨兩大關鍵挑戰(zhàn):一是缺乏有效的遠程控制手段,二是依賴單一驅(qū)動方式,這極大限制了其在生物醫(yī)學、智能機器人等多領域的應用。例如,傳統(tǒng)熱響應形狀記憶聚合物(SMP)需通過水浴、熱槍等直接接觸熱源觸發(fā)變形,存在接觸面積不可控、空間選擇性差等問題,且多數(shù)研究聚焦單一刺激驅(qū)動的4D變形,難以滿足復雜場景需求。
針對上述痛點,來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Lijie Grace Zhang教授團隊開展了相關研究。團隊開發(fā)出一種新型多響應智能納米復合材料,通過將近紅外(NIR)響應的聚吡咯(PPy)包覆磁性氧化鐵(Fe₂O₃)納米顆粒(PPy@Fe₂O₃ NPs)摻雜到熱響應SMP基質(zhì)中,賦予材料NIR光熱效應與磁場響應雙重功能。基于該材料,團隊利用4D打印技術制備了半管狀結構用于調(diào)控神經(jīng)干細胞行為,并設計了智能抓手、智能螃蟹、智能星等三款概念驗證型機器人,實現(xiàn)了貨物抓取、運輸、釋放及三維空間導航等復雜操作的NIR和磁場遠程控制。
相關研究成果以“Development of novel multi-responsive 4D printed smart nanocomposites with polypyrrole coated iron oxides for remote and adaptive transformation”為題發(fā)表在《Materials Horizons》上。該工作突破了傳統(tǒng)4D材料的控制局限性,為生物醫(yī)學工程、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提供了兼具多功能性與精準操控性的新范式。
研究內(nèi)容
1. 納米復合材料的合成、制備與表征,通過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(FTIR)、差示掃描量熱法(DSC)、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及單軸拉伸測試等方法,研究了PPy@Fe₂O₃納米顆粒的化學結構、納米復合材料的玻璃化轉(zhuǎn)變溫度(Tg)、微觀形貌及力學性能。結果表明,PPy成功包覆在Fe₂O₃納米顆粒表面,納米復合材料的Tg隨PPy@Fe₂O₃含量增加略有升高(S0至S15的Tg為44.65-48.39℃),且顆粒在基質(zhì)中均勻分散但存在局部團聚,添加納米顆粒后材料延展性和拉伸模量降低。
640.jpg (163.4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1. 4D納米復合墨水的合成、制備與表征。
2. 納米復合材料的熱響應形狀記憶性能,通過形狀記憶循環(huán)測試(加熱至60℃變形、0℃固定形狀),研究了不同PPy@Fe₂O₃含量樣品(S0-S15)的形狀固定率(Rf)和恢復率(Rr)。結果表明,所有樣品Rf均達99%,但Rr隨納米顆粒含量增加而降低(S0至S15的Rr為96%-90%),低溫(50℃)觸發(fā)時恢復速度減慢,且材料在人體體溫(37℃)下無法完全恢復。
640-1.jpg (130.5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2. 納米復合材料的熱觸發(fā)形狀記憶性能。
3. 近紅外(NIR)觸發(fā)的4D變形性能,通過NIR激光(808 nm)照射,研究了納米復合材料的光熱響應特性及空間可控變形能力。結果表明,不含納米顆粒的S0樣品無NIR響應,而含PPy@Fe₂O₃的樣品在2000 mW NIR下25秒
內(nèi)恢復率超90%,且通過局部照射可實現(xiàn)“櫻花綻放”“人體肢體伸展”等模型的分步精準變形,證明了NIR觸發(fā)的時空可控性。
640-2.jpg (113.8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3. 納米復合材料的精準動態(tài)可控NIR觸發(fā)4D變形。
4. 納米復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與神經(jīng)干細胞調(diào)控,通過CCK-8 assay、免疫熒光染色(MAP2標記)及細胞形態(tài)觀察,研究了含5% PPy@Fe₂O₃的S5樣品對神經(jīng)干細胞(NSCs)黏附、增殖和分化的影響。結果表明,NSCs在材料表面黏附良好,培養(yǎng)7天內(nèi)增殖正常,誘導分化10天后表達神經(jīng)元標志物MAP2,證明材料具有優(yōu)異生物相容性,且半管狀結構經(jīng)NIR觸發(fā)變形后可引導細胞三維分布。
640-3.jpg (108.7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4. NIR響應4D打印半管狀結構的生物相容性與細胞調(diào)控。
5. 4D打印智能抓手的遠程操控性能,通過NIR照射和外部磁場,研究了基于納米復合材料的智能抓手的抓取、提升和運輸能力。結果表明,抓手在NIR觸發(fā)下可從開放狀態(tài)閉合抓取0.4g螺絲,鉸鏈段提升高度達8 mm,結合磁場驅(qū)動可將貨物精準運輸至目標位置,展示了多響應驅(qū)動的復雜操作能力。
640-4.jpg (93.1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5. NIR和磁場遠程驅(qū)動的4D打印智能抓手。
6. 智能螃蟹機器人的迷宮導航與多貨物遞送,通過磁場控制運動軌跡、NIR觸發(fā)爪子開合,研究了智能螃蟹(SC)在復雜迷宮中的定向移動和分點貨物釋放能力。結果表明,SC可沿“GWU”圖案精準移動,在兩個指定位置依次釋放貨物,完成雙貨物遞送任務,驗證了多響應控制在復雜場景中的實用性。
640-5.jpg (112.6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6. 概念驗證型智能螃蟹(SC)的貨物遞送與迷宮導航。
7. 智能星機器人的三維空間細胞遞送,通過磁場驅(qū)動在模擬血管(PVC管)中運動、NIR觸發(fā)釋放細胞負載水凝膠珠,研究了智能星(SS)的3D導航和生物醫(yī)學應用潛力。結果表明,SS可攜帶包裹神經(jīng)干細胞的海藻酸鈣珠避開障礙物,在目標位置釋放細胞,且釋放過程中細胞存活率超80%,為體內(nèi)組織修復提供了新策略。
640-6.jpg (121.1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5-5-22 10:05 上傳
圖7. 概念驗證型智能星(SS)的三維細胞遞送與血管導航。
研究結論
本研究成功設計了一種創(chuàng)新的多響應4D納米復合材料,通過將合成的納米顆粒摻雜到形狀記憶聚合物基質(zhì)中,使其展現(xiàn)出優(yōu)異的光響應和磁響應特性。與其他4D打印材料相比,該納米復合材料可通過近紅外激活實現(xiàn)精準、動態(tài)且可遠程控制的時空變形,并能通過磁力推進在三維空間中移動。此外,本研究開發(fā)了一種概念驗證性4D打印半管狀結構,為制備滿足結構和功能需求的動態(tài)組織構建體提供了有效方法。利用該納米復合材料,研究人員設計并制造了三款用于不同目的的概念驗證智能機器人。這些智能機器人除了具備基本的貨物抓取能力外,還能夠?qū)⒉煌浳锾嵘⑦f送至指定位置,并在受限環(huán)境中進行三維空間導航。重要的是,所有這些復雜操作均通過近紅外光照和外部磁場遠程控制實現(xiàn),凸顯了該納米復合材料在細胞或藥物遞送、組織修復或疾病治療等各種應用中的潛力。
文章來源:
https://doi.org/10.1039/d4mh01804d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