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EngineeringForLife
熱電冷卻器(TECs)憑借其固態(tài)、無噪音、精準溫控等優(yōu)勢,在微電子、可穿戴設備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,但傳統(tǒng)制造方法依賴高能耗工藝(如單晶生長、高壓燒結),且材料效率(zT值)受限,導致設備冷卻性能不足、成本高昂。盡管3D打印技術為定制化、可持續(xù)生產提供了新途徑,但現有打印材料因顆粒界面連接性差、電導率低等問題,其zT值遠低于傳統(tǒng)塊體材料,且多孔結構難以兼顧熱導率與導電性,阻礙了高性能器件的實際集成。
因此,如何在3D打印中通過界面鍵合優(yōu)化實現高zT材料,并突破制造工藝與設備工程的雙重瓶頸,成為推動熱電技術規(guī)模化應用的核心挑戰(zhàn)。
640.jpg (27.04 KB, 下載次數: 21)
下載附件
2025-2-28 10:16 上傳
鑒于此,來自奧地利科技學院(ISTA)的Shengduo Xu和Maria Ibáñez團隊主要開發(fā)一種基于擠出式3D打印技術的高性能熱電材料制備方法,實現了p型(Bi,Sb)₂Te₃和n型Ag₂Se材料的高優(yōu)值(zT)和高效制冷性能,為熱電制冷器的低成本、可擴展生產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。
640-1.jpg (193.1 KB, 下載次數: 19)
下載附件
2025-2-28 10:16 上傳
本文要點:
(1)3D打印技術與高性能熱電材料的結合:研究團隊首次通過擠出式3D打印技術成功制備了高性能熱電材料,實現了p型(Bi,Sb)₂Te₃和n型Ag₂Se材料的高優(yōu)值(zT值分別達到1.42和1.3),并組裝出制冷溫差達50°C的熱電制冷器。這一成果不僅突破了傳統(tǒng)制造方法的限制,還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和能耗。
(2)界面鍵合策略的開發(fā):研究人員設計了特殊的墨水配方,確保在燒結過程中顆粒之間形成有效的界面鍵合,從而在多孔結構中構建高效的電荷傳輸通道。這種創(chuàng)新的界面鍵合策略使得3D打印的熱電材料在保持高孔隙率的同時,仍能實現優(yōu)異的電輸運性能。
(3)可持續(xù)制造與廣泛應用潛力: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可擴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熱電材料生產方法,避免了傳統(tǒng)制造中的高能耗和浪費問題。此外,這種3D打印技術不僅適用于熱電制冷器,還為其他半導體材料的增材制造提供了理論框架,有望在電子設備、可穿戴設備、醫(yī)療應用以及能源回收等領域實現廣泛應用。
本論文通過開發(fā)一種基于擠出式3D打印技術的創(chuàng)新方法,成功制備了高性能的熱電材料,實現了p型(Bi,Sb)₂Te₃和n型Ag₂Se材料的高優(yōu)值(zT值分別為1.42和1.3),并組裝出制冷溫差達50°C的熱電制冷器。研究團隊通過特殊的墨水配方和界面鍵合策略,解決了傳統(tǒng)3D打印材料中因孔隙率高而導致的電輸運性能不足的問題,同時避免了傳統(tǒng)制造工藝中的高能耗和復雜步驟。
這一成果不僅為熱電制冷器的高效、低成本生產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,還為其他半導體材料的增材制造提供了理論基礎,展現出在電子設備、可穿戴技術和能源回收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潛力。
參考資料:https://doi.org/10.1126/science.ads0426
|